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新闻 >> 新闻库 >> 美术 艺术 北京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国美院长高世名:学艺术不要天天想将来作品卖多少钱

        作者:谢盼盼 童笑雨2020-09-29 08:08: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美院长高世名:学艺术不要天天想将来作品卖多少钱

        高世名为研究生上开学第一课。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见到高世名时,他出任中国美术学院(下称“国美”)院长刚满两个月。虽刚接任不久,但谈及国美未来发展,他的思路很清晰、很坚定:一以贯之地走高等艺术教育自主发展之路,以全球视野激荡乡土情怀。“学艺术的同学不要天天想着将来作品卖多少钱一尺。艺术家要为普通人工作。”

        1928年,教育家蔡元培选址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这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7月19日,1976年出生的高世名接任许江,正式成为国美第十三任院长。

        国美是高世名的母校,也是他毕业后一直工作的地方。从跨媒体学院院长至学院副院长再到院长,这些年在国美,他的身份一直在变,但不变的是就学时就定下的初心。

        2000年,某报刊发了一篇名为《全球概念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境遇》的文章,作者是许江与高世名。那时,许江是国美副院长,高世名是一名硕士研究生。

        在今年7月的毕业典礼上,他代表2001届毕业生,将这份报纸送给许江。

        文章中写道:全球主义的西方话语正在以新的热情关注着中国当代艺术,并力图将它构建为西方可借以反观自身的一面镜子、全球化文化拼盘中的一道风味小菜……中国艺术家必须致力于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图景中建立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中国新艺术,而非一个单调的文化他者的标志。中国性是深植在我们心头的从未失却的民族之根,它不但是昨天留下的长长投影,更是今天弥漫在我们四周的现实,绵亘在我们脚下的土地;甚至,它还是一种未来,一个明天的热忱的希望,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激励着我们去创造。

        高世名回忆,正是从那篇文章开始,国美的文化坐标就已经基本确定:“全球—本土”双轮驱动,这也是该校规划的高等艺术教育自主发展之路。

        何谓全球视野?在高世名的构想中,这是一种“跳出中国看世界”的能力。

        这种能力,从国美一系列的动作中,可见端倪:为追赶全球信息技术浪潮,2002年国美创办新媒体系;在专业上,该校探索构建如数字图形与互动艺术、虚拟感官等和国际接轨的课程;在法国巴黎、德国柏林、美国纽约等地,开设国美海外工作室。

        “高校不能固步自封。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要有一种全球视野和普世情怀。”高世名很欣慰,在今年的毕业展览上,有许多学生表达了对于人类普遍性问题的关怀,甚至有学生在作品中探讨东欧国家的社会意识。“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关怀,我觉得这才是一流大学的风范。”

        他希望,在这个全球化、逆全球化拉锯的时代,能建立起一个国际研学网络。

        “全球视野”好比国美为走向国际伸出的触角,“乡土情怀”则是其作为中国本土高校的大地深耕。在这一点上,高世名有着自己的思考。

        他想构建一个遍布中国的“乡土学院”网络,以中国的乡土社会为大课堂,让学生可以细致地观察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国社会进程的微观脉络,了解当地社会面临的真切的现实问题,“先去理解现实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非空洞轻浮地对现实指手画脚。”高世名说。

        “学艺术的同学不要天天想着将来作品卖多少钱一尺,也不要只想着双年展、博览会、拍卖行。”他想借此培养深入理解中国社会、深度参与中国进程的艺术人才。他说,艺术家创作不能只是为了艺术界人士,还要为普通人工作。深耕乡土,打通社会的知识和学科的知识,这才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以乡土为学院,是国美新掌门怀有的深深的期待;融合艺术与科学,则是他孜孜以求的另一个方向。

        34岁,他创办中国第一所实验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艺术策展领域的硕博士。

        之后,他先后创立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创新设计学院等,以“媒体实验、文化研究、艺术创作、策划实践”四维互动的教学体系,拓展了现有的美术教育格局。2018年,创新设计学院在中国艺术教育史上首次招收理科生,再次聚焦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

        2021年,联通未来科技城、良渚文化城的国美良渚校区将落成,也符合了高世名对未来发展的期待:融通艺术与科学,推动对未知世界的无穷探索。

        如何看待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他用两位名人的话来解释。一是福楼拜的“艺术与科学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相会”。意思就是艺术与科学不能彼此技术化、工具化,而是要互为启蒙。第二句话是尼采说的:“让我们用艺术的眼光看待科学,让我们用生命的眼光看待艺术。”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内容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7(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75(mb)